2018年以后中国将全面调整经济布局
发布日期:2017-12-16 发布者:admin 浏览次数:176
一、防范金融风险
(一)抑制资产泡沫
什么是资产泡沫?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。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,股票不太可能,主要基于三点判断: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;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;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。
预期未来五年内,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。目前来看,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,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。房产具有两种属性,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。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: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。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: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;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。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,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;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(地价高于房价)。长效机制,主要包括租售同权、共有产权、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。
(二)稳住外汇
外汇风险去年6月份开始显现,一方面是外汇价格贬值压力加大,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加速减少。中央政府果断提出两个“不能持续”,即人民币不能持续贬值、外汇储备不能持续减少。并出台了三个应对措施:一是放开的项目不回收,但是没有放开的暂时停止(包括个人三项投资等);二是海外并购加强控制,对技术类的放开,非技术类的严格审查;三是“一带一路”投资使用人民币投资。措施已经开始见效,人民币价格企稳回升,外汇储备守住基本底线。外汇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正在减少。我最近参加了一个海外投资研讨会,与会人员认为,对外投资放松管制的可能性不大。稳住外汇仍然是未来几年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任务之一。
(三)稳住债务
债务分为三种:一是个人债务。去年全国房贷余额大致4万亿,这是个人债务大头。中国人消费习惯决定以存款为主,个人债务风险不大;二是企业债务。企业债务普遍偏高,但细分后发现,主要集中在国企债务偏高,去标杆的重点是国有企业。但国企偏高有其合理性,比如中国铁路,主要购买公共产品。联通混改、东北特钢打破刚性兑付是解决国企债务偏高的两起典型案例;三是政府债务。这个明显偏高,主要是地方政府。地方融资平台、PPP项目(去年以来增加了4万亿以上)、产业引导基金(去年以来增加了1万多亿)等加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上升。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痛下重手,对地方政府官员实行债务终生负责制。
(四)治理金融秩序
今年年初以来,金融秩序治理越来越重视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改革中由于规则未能跟上,引发金融混乱。放开非金融机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,但是在准入条件和运行规则上有所欠缺,导致某些领域出现混乱。大量的投资公司(线上和线下)、基金、保险公司涌现出来,很多投资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可维系,很多基金、保险的项目是存在问题的。二是新技术的产生,引发的混乱。比如区块链等在金融领域的引用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要不要坚持金融的基本原则?要不要加强监管怎样加强监管?
(五)调整货币政策
1991年以来我国基本上采用货币宽松政策,但总有一天要转向。中央企业年初已经明确提出,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,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进行明确。未来,大面积投放货币的可能性非常小,作为企业应该关注这个动向,赶快进行自我调整。目前,货币增长速度已经回到2位数。
(六)稳住实体经济
实体经济稳不住,总有一天会转变为金融风险。大部分实体经济处于盈利边沿,必须想办法增加实体经济盈利,最快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:一个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;另一个是制度成本。具体有五个方面的潜力:(1)税费。营改增是减税措施,但需要解决抵扣存在的问题;(2)社会保障。降低五险一金比例;(3)融资成本。我国的融资成本总体偏高;(4)租金太贵。地价太高必然推高房价和租金;(5)企业商务费用仍然偏高。这涉及政府改革的问题,让更多政府权力交给市场。我们作了一个调查,如果制度成本降低10%,很多实体企业会扭亏为盈。预期十九大以后,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会有大的动作。
小结
历经改革发展,人们都从无产者为有产者,这就是现实。
大家都会担心财富安全问题,去年出台了保护产权的决定,恰好碰到温州房产20年到期,国土资源部回复“两不两正常”。“两不”是不用再申请延长期,不用再交所谓的土地出让金。“两正常”是正常登记,正常交易。所以房产在70年到期以后还是你的,连土地出让金都不用交。
中共中央去年12月份推出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产权的若干决定》。今年的两会推出民法总则,都是围绕保护个人财产做法律上的准备。过去没法可依,现在有法可依了,房地产长期看还是会稳定持续发展。